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《教师数字素养》和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中国电子学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,共同举办2025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成果大赛暨教师教学展示交流活动(以下简称“大赛”)。本次大赛旨在加速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,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及教研人员的教学水平与创新能力,搭建人工智能教学优秀案例的交流平台、推广优质教学经验,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。
校内组:中小学信息科技、科学类、综合实践活动、劳动课等承担人工智能内容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;
校外组:高校、科研院所、高科技企业、校外培训机构从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工作的相关人员;
学生组:国内高校(含师范类院校和非师范类院校)相关专业的师范类在读学生。
2025年9月30日-10月30日
提交参赛材料
2025年12月-2026年1月
决赛&优秀案例展示
2025年9月20日-10月15日
报名阶段
参赛人员注册、报名,资格审核
2025年11月-12月
初赛
人工智能的感知和体验、理解和应用、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等方面。
(1)科学性与前沿性:教学内容应科学准确,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,并体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;
(2)素养导向:设计须贯彻新课标理念,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,明确教学目标、教学重点与难点;
(3)完整性与可操作性:案例应包含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,合理选用教学资源,并清晰说明教学过程;
(4)创新性:鼓励在教学模式、教学方法、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;
(5)评价多元化:需设计科学、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内容及方式,有效评估教学效果。
应系统、有条理地阐述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与理论依据。
(1)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:阐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、理论依据,并结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;
(2)目标与内容分析:清晰解读教学目标、重点、难点的设定依据及实现路径;
(3)过程与方法策略:详细说明教学流程的安排,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、策略和学习活动;
(4)资源与环境创设:展示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环境、平台资源、教具或辅具来支持教学;
(5)语言教态:表达清晰、逻辑严谨,展现良好的教师专业风采。
聚焦教学案例的实际应用成效与经验总结。
(1)成效分析:结合实例或数据,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过程,论证教学资源、环节设计及创新模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;
(2)评价反馈:说明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估学生学习、促进教学改进方面的实际作用;
(3)反思与展望: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,总结经验,并对未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。